作者: 深圳美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
上世纪五十年代起,长期施行的“以药补医”政策,导致公立医院长时间严重依赖药品/耗材收入,加重了患者负担,严重背离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。医疗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,国家致力于改变“看病贵”的状况,提出了系列医改新政,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。
2017 年1月两票制国家版本正式公布,运行至今,药品两票制已完成全国部署。同年12月,国家卫计委与人社部在2017全国医改传播高峰论坛上表示,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取消药品加成。2019年7月,国办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,提出在年底之前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“零差价”销售,高值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执行。这意味着,继药品零加成之后,医用耗材也将进入零差价时代。
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,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,成为医改绕不开的“堡垒”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院33009个,其中公立医院12032个。虽然公立医院总数不足全国医院总数的一半,但以2018年为例,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占到医院总诊疗人次的85.2%,入院人数占医院入院总人数的81.7%。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,属于医改的“大头”,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,直接关乎医改成败。
随着新医改的纵深推进,公立医院的运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。 “医药分离”使得药品/耗材带来的利润的大幅缩减,倒逼医院变革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。此时,“降本增效”成为我国公立医院在医改新政中实现收支平衡,完成管理制度现代化升级的关键词。
医用耗材的供应链管理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和资金,传统的院内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方式粗放,逐渐成为医院运营管理的成本中心。如何优化医用耗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,降低成本成为当前医院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药品/医用耗材供应链传统管理方式痛点:
1、流通无序。高值耗材品规繁多,专业性要求高,而且经常出现退换货现象,传统“人工登记、手动记录、纸质翻查”管理模式和“清台计数”的手工结算方式容易导致“购销存退”混乱。
2、“灰色库存”增加成本。医疗耗材,尤其高值耗材实际需求的不确定性,导致医院多采用简单粗放的事后管理模式;事后管理模式基本没有验收、出入库管理,容易出现无人监管的“灰色库存”现象。
3、质量监管缺失造成**隐患。高值耗材属于高风险产品,“跟台带货式”或“寄售式”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容易出现质量管理漏洞,为患者健康带来隐患。
4、供应速度与需求不匹配。耗材需求计划不准确,采购供应速度不匹配,有些耗材库存积压,有些耗材紧缺导致需求与供应结构性矛盾。
5、人工式操作效率低。药师大部分疲于验收、入库、分拣、配送等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的工作,没有体现药师为临床服务的专业价值。
来源:环球医疗器械网